洛浦回雪

薛宝钗相关
wb@洛浦回雪

为什么《芙蓉女儿诔》没有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?

红楼梦里的诗文都是为了表现人物,而且要跟其他情节连起来看才能有1+1>2的效果,单独看一篇芙蓉女儿诔,确实是觉得文词浮丽思想夸张,跟正经的汉魏文赋比不了。所以如果节选,是不能节选单独一篇诗文的,不过我对是否入选中学课本的标准不了解,就不乱说了,主要说说芙蓉女儿,因为我看这个提问下面大家对宝玉写的芙蓉女儿评价普遍不高,对写出这篇文的宝玉也评价不高,还有说这是红楼梦的败笔的。比如那个匿名回答。那个匿名答主在文章理解上来说回答得很好,让我受益良多,但我觉得实在是误解了宝玉,也误解了作者。

  

感觉好多人对宝玉有误解——现在随处可见的红楼分析里现象就是:把宝玉吹成一半宝钗一半黛玉,把黛玉吹成一半宝钗一半湘云,把宝钗骂成一半阿凤一半李纨,最后把她看成一个小丑。有的人不看书,就随着这种理解走,觉得红楼就是写男女恋爱小丑拨乱,但有的人会去看看书,发现原著内容完全不支持这种读法,于是明贬暗褒啦,春秋笔法啦,各种给自己的理解找补,搞得各种阴谋论层出不穷。

  

我之所以说红楼分析普遍把宝玉看成一半宝钗一半黛玉,是因为大家普遍都把宝玉的思想当做作者的思想,都把宝玉的行为看做作者欣赏赞美的行为,然而作者本人的意志思想体现实际上都在宝钗这里,作者要赞美欣赏的行为都在黛玉这里。

  

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赞美宝黛批判宝钗,而是要赞美钗黛批判宝玉。开篇就有:

  

自又云:“今风尘碌碌,一事无成,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,——细考较去,觉其行止见识,皆出于我之上。何我堂堂须眉,诚不若彼裙钗哉?实愧则有余,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!当此时,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,锦衣纨绔之时,饮甘餐肥之日,背父兄教育之恩,负师友规谈之德,以致今日一技无成、半生潦倒之罪,编述一集,以告天下人:虽我之罪固不能免,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,万不可因我之不肖,自护己短,一并使其泯灭也。虽今日之茅椽蓬牖,瓦灶绳床,其风晨月夕,阶柳庭花,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。虽我未学,下笔无文,又何妨用假语村言,敷演出一段故事来,亦可使闺阁昭传,复可悦世之目,破人愁闷,不亦宜乎?”

  

红楼梦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使闺阁昭传,宝钗作为闺阁里的冠首,本来就是作者最需要称赞的对象,而她的思想意志正是作者的意志,她其实是作为红楼意义的象征存在的。

  

宝钗见他羞的脸飞红,满口央告,便不肯再往下追问,因拉他坐下吃茶,款款的告诉他道:“...男人们读书明理,辅国治民,这便好了。[作者一片苦心,代佛说法,代圣讲道,看书者不可轻忽。]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,读了书倒更坏了。这是书误了他,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,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,倒没有什么大害处。

  

宝钗道:

谁家碧玉箫?

鳌愁坤轴陷,[钗全寓意。]

  

又扯远了,还是回来说宝玉。

  

 宝玉这个人是天生的愚拙偏僻,愚拙偏僻是一个词,其实要分开说,愚拙我在之前的一个回答里说过了,今天用这个回答来说一说他的偏僻。

  

宝玉的偏僻一共有三个点,第一点是他的情不情:

  宝玉系“情不情”。凡世间之无知无识,彼俱

有一痴情去体贴。

  

第二点是他的意淫:

  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,吾辈推之为‘意淫’。‘意淫’二字,惟心会而不可口传,可神通而不能语达。

  

第三点是他的情极之毒:

  宝玉之情,今古无人可比固矣,然宝玉有情极之毒,亦世人莫忍为者,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。

  

这三点可以说是贯穿了宝玉的一生,他这个角色的开始并不是衔玉而诞,而是神瑛灌溉绛珠。绛珠草是草木,神瑛用甘露灌溉绛珠,这就是情不情,即用痴情去体贴无知无识之物。而他故事的结束在于悬崖撒手,这是情极之毒,用脂砚斋的话来说,就是“若他人得宝钗之妻,麝月之婢,岂能弃而为僧哉?玉一生偏僻之处。此是宝玉大智慧大力量处,别个不能,我也不能”。

  

宝玉以跟黛玉,或者说是绛珠的关系开始,以跟宝钗的关系结束,一切归于空。他身上的两个偏僻之处分别对钗黛二人表现出来,表现在绛珠(黛玉)身上是情不情,表现在宝钗上就是情极之毒。至于意淫,就是一个比较泛的概念了。

  

宝玉的三点偏僻处最终还是归于最后一点,就是宝玉的情极之毒,脂砚斋也点明,说最后一点是宝玉一生偏僻之处。

  

宝玉和情是紧密相连的。

  

提到情,尤其是红楼梦里的情,大部分人都会想到爱情,尤其是宝黛之前的爱情,再不然也是友情或者亲情,但宝玉的情并不是爱情,他的情是体贴,对无知无识之物的体贴。用一种比较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他爱的是美,而不是人。

  

比如宝玉觉得画上的美人会寂寞,所以要去陪伴,因为怕绣球灯摔坏了,所以宁愿不点灯。

再说个宝玉一直被诟病的情节:宝玉跟金钏儿调笑被王夫人发现,王夫人打了金钏儿一巴掌,宝玉当时就跑了。他跟蒋玉菡交好,忠顺王府来要人,他也是没几句就被吓得什么都招了。

  

金钏儿因为他被撵走,蒋玉菡因为他被忠顺王爷找到,两个人都因为他而招致了祸患,他一点忙也没帮这两个人,表现得很怂,结果被打了,黛玉来看他,他这么说:

  

  宝玉听说,便长叹一声道:“你放心,别说这样话。就便为这些人死了,也是情愿的!”


论理,金钏儿和蒋玉菡因为他受牵连,他一点担当都没有,怎么还好意思说这种话。我之前就一直疑惑,等看到那位匿名答主对芙蓉女儿诛的分析,恍然大悟。

  

宝玉的本质从来就没改变过,他还是情不情,他体贴的不是哪个具体的人,而是这个人表现出来的一种美,当这种美不存在了,他的体贴就没有了。红楼里有个情节就体现了宝玉的这种性格:


  至晚饭后,宝玉因吃了两杯酒,眼耳热之际,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,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,好没兴趣。待要赶了他们去,又怕他们得了意,以后越发来劝。若拿出做上的规矩来镇唬,似乎无情太甚。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,横竖自然也要过的。便权当他们死了,毫无牵挂,反能怡然自悦。

  

 后来晴雯离开,他的这种性格再一次表现出

来:

  宝玉乃道:“从此休提起,全当他们三个死了,不过如此。况且死了的也曾有过,也没见我怎样,此一理也..…”

  

所以宝玉说愿意为这些人死,是真心实意的,但不是说为这些人哀恳求告,毕竟这种行为太不美了,宝玉理想的死法是这样的:

  

  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,该死于此时的,趁你们在,我就死了,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,把我的尸首漂起来,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,随风化了,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,就是我死的得时了。


这是符合宝玉审美的死法,宝玉为了这些人死,这些人的眼泪流成大河,他就愿意了。

说了那么多,再回来看芙蓉女儿。那个匿名答主觉得这是败笔,我觉得这简直再妙也没有了。妙的不是这篇文,妙的是这个情节,完美表现出了宝玉的偏僻。

  

因为这篇文实际上根本就不是悼念晴雯,也不是悼念黛玉,而是哭一种美,所谓俏丫鬟抱屈天风流,宝玉哭的是一种风流。

  

大家都觉得文讲究真情实感,宝玉写那么多花里胡哨的,一点都看不出为晴雯伤心。其实他还是很伤心的,不过他伤心的不是晴雯的死,而是风流的天亡,你看他字字句句都特别花里胡哨,又是花原自怯,岂奈狂飚。柳本多愁,何禁骤雨,又是仙云既散,芳趾难寻,大家为晴雯的死难过,看到这么一篇没有事实,全是意象铺陈,甚至还有那句跟晴雯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姊妹悉慕娴,妪媪咸仰惠德,理所当然地觉得宝玉有病。


但我觉得吧,宝玉确实有病,这篇文也符合他有病的设定,无论如何不能算作败笔。


其实作者一开始就说了他有病,读者都不听不信,说什么明贬实褒,把他当成钗黛那样的绝世绝伦之人,用自己脑补中的形象来解释他,才会导致现在这种大家都骂宝玉,觉得宝玉配不上读者的赞扬的结果。

评论(30)

热度(798)

  1. 共47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